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内容页

宿命

不甘愿被折离枝端失去了灵魂,不能做坚韧的行尸走肉,宁愿自毁至形容狰狞,被人丢弃。如此,这短而无救的美才深入骨髓,令人怀恋。决不苟延残喘。

??安妮宝贝

这该是怎样的一种诠释,让我泪流满面,痛彻心扉。

有人说,这是一种心灵的冲击。我并不否认,因为当我初次了解到这个人的时候,他的一切着实带给我一种震撼。对,这就是所谓心灵冲击,只要震撼足够。它犹如潮水般一次又一次惊涛澎湃的侵袭着我的泪腺,一寸又一寸麻痹着我的思想。直至,在我的心中烙印下不可磨灭的幻觉,班驳深沉、支离破碎,一触即碎的是其中隐忍的伤痛与无奈。

英国评论家曾评论过凡高,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

忘记了曾几何时,我一度在梦中看见文森特。凡高那蓬头垢面的身影以及那永不言败的眼神。梦中,他苍白的对我笑了笑,没有言语,只是或无奈或自嘲的笑了笑。接着便渐行渐远,直到我目光所不及的远方。取而代之的是他的作品。我分明看见那一幅幅画上写满了字,因为我对文字的敏感与执着,我拼命睁大眼睛,看见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那藏匿在画中的文字:“我渴望改变自己,想为自己的画道歉:他们最终是些痛苦的呼喊”“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苦难永不会终结。”

这是一种如此触目惊心的动容。

尽管凡高的早期作品比晚期作品更为消极,但我不认为他在之后比以前好过。我很难想象是怎样的一种绝望,使得凡高绘出了令人心痛的作品。傲立于草丛中的蓝色鸢尾;盛开的嫣红桃花;咖啡馆外蓝的逼人眼的天;一望无际的麦田。我看见那依附在《向日葵》上的期待,还看见那依附在《星月夜》上的绝望,到最后,画中的文字变的扭曲,然后,支离破碎渐渐模糊。

一点一点陨落。

尔后,我醒来。看见枕头上一片湿润咸咸的那种。我是不得不承认,凡高以及他的作品确实让我感动,感动于他的画,感动于别人的感动。当我面对着他的画,那种期待与绝望并存的气息,便逼的我不自觉的心头一紧,如刀绞。

我不敢对凡高高谈阔论些什么,正如我不敢说我懂凡高一样。但偏偏有一点,是我们注定都要铭记的。的那就是当凡高拿出手枪,缓缓对准自己扣动扳手时的心情。那是一种超越绝望的心情,那亦是一种无限憧憬的心情。绝望着今生的一切,憧憬着来世的美好。

这是1890年7月27日,我们刻骨铭心、一个普通低调却张扬华丽的日子。

这天的阳光明媚的有点刺眼。凡高伫立在法国的奥维田野间,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田野,凡高便也想开了。无所谓什么对与错,也无所谓什么生与死。无非就是身上多一个冰冷的洞,再无非就是不用在痛苦了罢,或许在另一个空间,有另一番光景等着他。于是真的,凡高的腹部多了一个洞,被枪射穿的洞。而开这一枪的凶手,就是他自己,文森特。凡高。

凡高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理想的美。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发现,或许自己的血液流满一地是最美的?于是他对自己开了一枪。两天后,他如愿倒下了,唯一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看见那幅杰作血液流满一地。

不知他会否甘心。

这天阳光依然明媚,照在地板上,一如两天前那般刺眼。而他,留给自己弟弟提奥的最后一句话却是:“苦难永不会终结。”

就这么一生终了。到去世,也只有《红色的葡萄园》被人买走。其余,被世人暂时的遗忘,直到后来它们价值连城。可惜凡高却早已解脱,无缘消受。

他总是另人感动,另人不断的惋惜。

不甘愿被折离枝端失去了灵魂,不能做坚韧的行尸走肉,宁愿自毁至形容狰狞,被人丢弃。如此,这短而无救的美才深入骨髓,令人怀恋。决不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