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承认,易中天老师给我们的历史认识是最真实的;我也不得不承认,易中天老师是一个有心人;我还不得不承认,易中天老师的论述是几乎正确的。但是,除了考古学家,我们这些平民,对易中天老师的论述,是不能应用到生活中去的。与易中天老师同在《百家讲坛》发表过言论的于丹老师评论的论语,却有极大的实用性,我们不需要去过分地研究历史,但是,我们需要拿出一辈子研究生命之道。换句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以受用我们一生,但有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却不会。
《三国》(注意,有书名号)是文学巨著,它比高文典册《三国志》确实通俗许多,它虽然不是最真实的历史,但是它是最有魅力的历史!它的吸引力是无穷无尽的,它的文学形象是不可磨灭的,正因为有了作者精彩丰富的虚构,才使文章变得鲜活,人物形象变得鲜明,这也正是《三国》成了四大名著之一但是《三国志》再真实也没有成为四大名著的原因。
《三国》是我文章题材的一个转折,正是因为我学习了《三国演义》的模式,我才写出了我有始以来的第一篇文言文。《三国志》连理解它都很难,我又有什么能力学习它呢?如今的平民学习三国时期的真实历史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正如李白的“崔灏题诗在上头”的说法一样,我们面对罗贯中的《三国》,如同李白面对崔灏的《黄鹤楼》一样,在文学方面,打破罗贯中先生的《三国》魅力已经很难了,换句话说,在文学方面,去研究三国历史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既然平民们无法借助“三国”这段历史去写作,那么,去死心眼儿地探求三国这段人人皆知的历史,对我们将来走向社会,又有什么用途呢?
我不得不对易中天老师的言论发出质疑:“易中天老师,你除了告诉我们三国时期的原貌,你还拿过这一段材料做过什么呢?”
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去质疑一个专业评论家的论述,似乎有些“蚍蜉撼大树”的感觉,但是我的发表这篇作文的目的,仅仅是因为我想说我要说的话,这样而已……
同学们,别忘了,历史往往是不同于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