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只有一种,寻找自己的成功。
我们是否经常发现周围有人复制着“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他们复制的目的也就是和那位“成功人士”一样;一样的地位、一样的职业、一样的······即使这样作要改变自我。
或许这就是李开复老师笔下的“一元化成功”。所谓“一元化成功”就是片面追求成绩或名利、限定成功方向的做法。如果被社会完全认可,那对下一代(尤其是对是90后、00后,80后也深受影响)会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一旦走进“一元化成功”的误区,人们就会因为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浅而忘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理想,忘记自己在社会中应担当的责任和应有的价值。即使最后获得了名利,也不会体验到真实的快乐和幸福。
在“一元化成功”模式的影响下,即便是某些最优秀的人,也往往不甘心于“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他们时刻希望成为世俗评价体系中的“成功人士”,一旦遇到大的挫折或命运的捉弄就会有可能走向迷茫或消沉。那这个民族、国家岂不会很危险?
当今社会如果仅以“成绩”和“名利”来衡量个人、团队乃至社会成败,那麽,这个社会至少85%的人都无法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毕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的只能是少数人,在工作中成为高层领导或亿万富翁的也只能是少数人。这些人成功了,那其他人就失败了?
如果一个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只承认少数几类成功人士,那麽,在各自领域里取得不俗业绩却不被社会认可的人才就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那麽社会中有勇气从事那些寂寞,坐冷板凳,但对社会很有价值的人就会越来越少。(颇有些当代中国的影子)那麽中国就难以达到全面发展,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拥有绝对的地位。
季老就是一个例子,他老人家是国内唯一一个能读懂西域的吐火罗文的学者,现在季老走了,中国要是发现了新的吐火罗文只能送到国外去研究;听起来可悲吧,可这就是事实,像这样的事情并不在少数。
当那些在特殊岗位兢兢业业创造这属于自己的成功却发现这样的成功是不会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他们会怎样?意志不坚定的就会转行,或者堕落。这样还好,至少不会落入他国,对自己的“母亲”进行报复。再说我们经常看不起民工、工人、农民,可是谁敢说我们离得开他们!大家都离不开。没有农民我们吃什么,靠进口吗?你能买得起,人家还不一定卖给你。没有农民工、工人,能实现现代化,能造就现代中国以及中国制造?所以不要藐视、鄙视任何人、任何对这个社会有益的人,这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你我;离不开任何有用的工种。
像中国的学术界为什么近些年频频爆出“抄袭门”,我觉得和国人对“成功”的误解扭曲有关,当学术变得功力、浮躁,那各种病态就会显现。当原本圣洁的学术之花,玷污上了庸俗的凡尘;它将走向穷途末路。当学术界变得躁动也充满了“扭曲的成功”,那这社会病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成才没有公式可以套用。试图用一个成功个案来总结教育规律,或寻找某些成才“捷径”,这些做法都有失偏颇。”
“只有一元化的成功才会强迫人们复制他人的成功模式。”
“将考试成绩、财富、名利当作自己终身奋斗的方向,那麽,他所从事的多半不是自己正真喜欢的事情,他把这件事做好并因此而获得成绩、财富、名利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崇尚多元化成功的社会。最明显的例证是,美国的人才体系是多元化的,美国人才的成功途径也是多元化的。在美国的企业中,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微软公司里,不同类型,不同资质的人才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研究人员的成功可能是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测试人员的成功可能是找到隐蔽的“臭虫”,支持人员的成功可能是帮助客户及时解决问题。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成功,微软公司的管理者不但会坦然接受,还会与当事人击掌相庆。”
——李开复
只有“多元化成功”才是真的成功。这种成功的衡量标准是:对他人或自己乃至社会是否有益,是否能让一个人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快乐。这才是正真意义上的成功,一个真实的成功。
相信自己摆脱束缚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完全全的照搬是对自我的扭曲、毁灭,记住“条条大路通罗马”,“天无绝人之路”。
银川十五中初二:杨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