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二作文 > 内容页

博峪采花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地处甘南舟曲县边远山区的博峪乡藏族群众都要欢庆自己的传统节目—采花节。 这天一大早,博峪山区的青年男女身穿鲜艳的节日盛装,上山采集百花,并唱歌跳舞,相互祝福,以求吉祥。花草林荫间,有情人促膝交谈,难舍难分。下山时,人们头带花环,怀抱花束,相互追逐,洒下一路歌声。进村后,将一束束鲜花送给村里没有孩子的家庭,然后聚集在场地上,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端午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和活动形式不断丰富,形成了包粽子、赛龙舟、戴香包、喝雄黄酒等等。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博峪乡,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到初五,居住在这里的白马藏族人都要举办“采花节” (又称“女儿节”)来庆祝端午节。

这个习俗从古到今,代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八潮涌动为歌来”延续上百年的这种藏族群体性习俗,也是民族对历史的记忆,这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它风情的集中展现,所流行的曲目即将被中国著名民歌歌目编辑出版收藏,其充分体现了民间广泛参与性和民族风情集中展现的丰富性特点。

                                                       这个习俗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博峪山寨一个贫苦人家有六个姑娘,一年端午节的时候,小姑娘上山采药时受伤,被一位叫达玛的姑娘所救,还把她背回了家,达玛姑娘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品质高尚,她带领六姐妹踩遍博峪的山山水水,采药治愈民间伤病。达玛去世后,六姐妹以她为榜样,继续为当地的乡亲们解除病痛,六姐妹去世以后同达玛一起葬在附近一座开满鲜花的山上。当地人为了纪念达玛和六姐妹,就将博峪的七座山称为“七姐妹山”。为了纪念她们,年轻人在吉祥的端午节都要结伴上山祭扫七姐妹的坟墓,采吉祥花带回家,慢慢地,“采花节”就成了博峪人过端午节的独特方式。

博峪乡地处甘肃、四川的交界处,距离著名的旅游胜地九寨沟仅一山之隔。“采花节”每次举行两天,初四一大早,按白马藏族的习俗、节日期间,母亲或长辈女性,为姑娘、媳妇梳成几十条细辫,续上毛线头绳,头顶盖上迭成多层的黑色新头帕,用一条三指宽的彩带箍在头上,穿上宽袖的花裙一层一层地套穿,有的多达七层,从里到外,每层都要露出一些,胸前还要穿上镶有红珠子串织成的坎肩,再挂上别致的镶珍珠玛瑙的大银盘,银耳坠也是相当精致,膝盖以下则缠有白色的裹腿,脚穿自制的绣花船形鞋子,很是别致。

从初一开始本寨凡远嫁到外寨的姑娘.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返回娘家参加本寨的采花节。小伙子们佩带漂亮的腰刀,穿戴整齐,方圆十里的山间小道上,宛如一条五彩斑斓的长龙,他们当中有身怀绝技、出口成章的歌手,也有慕名而来、好奇凑趣的看客。赶采花会的姑娘们一路亮开金嗓子,唱起悠扬舒展的采花歌: 

攀冰峰要采洁白的雪莲花,

花光映照能叫人品德高尚。

踏草坪要采娇艳的格桑花,

花光映照能叫人貌美如花。 

雄鹰飞翔再高也要落回石山,

骏马奔驰再远也要返归暖圈。

我们献吉祥神花愿家乡昌盛,

我们献长寿仙柏愿长者康健。歌声此起彼伏,令人陶醉,把心情也渲染的阳光灿灿的。 

当晚霞染红天际时,姑娘小伙们的热情并未消减,燃起熊熊篝火在降神仪式的执事僧师祈福中跳起锅庄舞,顿时,歌声、祝福声、敬酒声、欢笑声连成一片。锅庄舞伴奏的乐器十分简单,只要有一把简朴的龙头三弦琴就足够为歌声伴奏了,甚至不要任何伴奏,开口就唱,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朴实和方便。朦胧中看到坐在墙根儿的老汉们半眯着眼,微微点晃着下巴,手无意地敲打着膝盖,吽吽嘛咪……真有味!也不小心掉进曲里,就把幸福的泪揉出来啦!他们用歌声充分地展现了自我,抚慰了饱受生活艰辛的身心,他们的文化艺术也因此得到了升华。这个古老而又充满诗意的习俗,就这样世世代在白马藏族传承着。

我此次走进白马藏区,一路的所见所闻深刻地感受藏族这片神秘色彩的土地,民俗文化的浪潮无处不及。         

以我的镜头写我心,以我的心写我景,我借手中的快门撒撒欢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