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二作文 > 内容页

秋登柳家尖

早听说,柳家尖是一个登髙远眺的好地方,班里决定秋游

一番,自然乐意0

那天,正逢重阳节,天也作美。前天是浓云密布,大雨倾

盆,当天早上却明净如洗,碧空万里。不用说,游兴更足了。

步行十多华里,到达柳家尖山脚。抬头仰望,但见宛如巨

塔的山峰直插云宵。高山之巅,红旗褢飙,早有人搏足先登了。

这撖起我们的“妒意”,一个个连蹦带眺,直奔山顶。将到半山

勝时,地势变陡了,脚步渐渐慢下来,同学们有的站着喘气,有

的干脆坐下来体息。压阵李老师赶上来:说:就地歇駄,吃些干

粮,填饱肚子再走。”

秋阳当顶,我们踩着自己的身影前进。队伍犹如长龙一

般,在曲折的道路上婉蜒向上蠕动着。虽然填饱了肚子,但由

子吃的是干粮,又顶日攀登,带来的可乐汽水早已喝完了,口

渴得喉咙们要冒烟了。心想:有一口水喝该多好啊广但在这

髙山峻岭间,只能是空想而已。

“有有了I

“有了什么?

“看,有了人家!

我顺着旗手所指的方向望去,在-小片茂密的松林深处,

正冒出一束白烟。“有烟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水。”当我们走

进树休,就发现一座粉装石砌的房子,门前是个凉亭,内有石

桌.石凳、荼雄,可惜没有茶了。

“渴了吧,小朋友,快来喝茶丨”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奶奶迈

苕小卿,蹒跚地从屋内走出,提着一把彩瓷荼罐,笑吟吟地招

呼我们。

“谢谢!

”我接过老奶奶递上的凉茶,直往嘴里灌,剎时,从

口里到胃里仿佛有条冰带穿过似的,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

打了个冷战,说不出的舒服,从心底感激老奶奶。

茶下肚,解了渴,好奇心又起。

“老奶奶,您今年多少岁了?

“七十五。”

不问不知道,一问惊一跳,老奶奶竟是细校的母亲。

“细校”这名字我如雷贯耳。他是三魁区的首富,还曾为我

校的建设捐资一万元呢!

据老奶奶说,细校初中毕业后,在家参加生产队集体劳

动,认为收入低微,想搞副业,父亲骂他是“敗家子”。一次在家

偷钱养蚯蚓不成,被父亲赶出家门。这一赶,倒好了,他在外面

到处做零工,流浪了五年,后来偶然得到机会,在广西一个车

木厂里做推铕员。一九八四年又到黑龙江承包工地。几年下

来,赚了钱,结了婚,像模像样的,成了万元户了。

只是苦了老奶奶。儿子被赶走,没有音讯;不久老伴病死,

剩5孤零零一个,生活没有依靠。一个人栖身茶亭,卖茶卖粥

度日。直到细校带了新媳妇归来,按照老奶奶意愿,建起新屋,

重修茶亊,才苦尽甜来。她老人家闲不住,摆起免费茶摊,说是

为人们尽点心意。

“细校致富”,成为村里的头号新闻5人们羨慕极5浙

校也不再“流浪”了,他安排村里部分人到他续续承包的工地

做工,同时带领村民与三魁蘑菇厂联营,建立蘑菇基地。又创

办陶瓷厂,转瞬阏列名全县企业的首位,每年赢利五百多万

元。

听完老奶奶的叙述,我们续续登山。也许饮了老奶奶的

“仙露”吧,我们仿佛注人了兴奋剤,精神待别好。不多久,便到

达山顶。

“我们顼着天了

!

”大家齐声欢呼。

阵清风吹来,凉凉的,说不出的舒服。在山顶远眺,透

过簿雾轻烟,层层“山浪”忽隐忽现;俯视山下,细校的家多尽

收眼底:盘旋的公路,不息的牟流,如带的溪水,气派非凡的电

彭院、学校,林立髙耸的烟囱……看到这样一幅欣欣向荣图,

我陡然觉得自己的心胸更开阔了。

下山的路上,李老师问我们此行的收获5有的说登高远

眺景美。”有的说,秋高气爽人舒服。”我说,最大的收获在山

踣举子里。不用说,我所指的是老奶奶的叙说和她那清凉清

凉的茶,她让我初步领略了时代的风貌。

历史的沉思

―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记

淅江阪海县荼山镇中许佩彤

清明时节,春风习习,春雨绵绵。我们踏浪北上,到温州市

江心屿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9瞻仰纪念碑,凭吊萆命烈士。

越过石门,一眼便望见朦胧在细雨中的烈士纪念碑。伫立

于巍蛾的碑前,我胸中热血沸腾。是的,这里不像苏州园袜那

样小巧玲珑,一步一畳I也没有杭州西湖那样妍戈秀丽,令人

心旷神怡。在这里,它给人的不是一种旅游的享受,而是一种

步人圣地的庄严肃穆的印象。令人胸怀澄澈,百端感悟,集结

为一点:人生,应当像革命烈士那样,力国为民,为壮丽的共产

上义事业。

脚踏着纪念馆前坚实的台阶,眼望着高錄的纪念碑,穿行

于回廊之间,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那沐浴在细雨之中的松柏,

似在低诉着一个个遥远的悲壮的故革,听得我心里沉甸甸的。

我駄默哀悼着。或许,是我们祖先的悲歌太多,而今我们

的眼泪才会如此苦涩。但历史毕竟是向前发展的,不是么:廊

边的花圈分明吿诉我:宾理和正义总是被人们永远怀念和称

颂的0

跨过门槛,史册在我的眼前打开了,我被带入了刀光剑

影、血火交融的悲社年月……

“外备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口兮此起彼

伏,学生们或拿标语,或握拳头,或舞胳膊,一齐涌向卖国贼的

“狼窝”。这不是“五四”爱国运动浪潮席卷全同时,学生游行#

威的场面吗!

両面上,是一位光着脚,端膂大瓷碗,津津有味地吃着盱

菜的军人形象。啊!那不是在行军作战中与战士同甘共苦,经

常赤脚,冲锋陷阵,奋勇当先的江军指挥员吗?他吃野菜,吃

野草,为的是让我们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生活啊!

“骸骨何须归故土,环球到家有青山。”这是谁的铮铮奈

言?游馥】这位党的英雄战士,就义时从容地口占绝句,一字

字浸透鲜血,就成了永远激励后来人的诗篇。

忽然,眼前白光一闪,剑子手举起阴森的屠刀,向不屈的

战士董树暖砍去,殷红的鲜血像晚霞弥散开去,染红了天空,

映红了大地。看一看我们先烈的身躯呀,竟有七十余个伤0。

催促回家的哨音把我从历史的沉思中惊醒过来。走出纪

念馆,我再度肃立于纪念碑前口不知何时雨已经停了,红彤彤

的太阳正挂在西边的山顶上。

“彩髖满天,落日正闺;今宵已过,还有明天!珍取光阴,把.

握少年。”是的,昨日的历史,我们的先辈已经填满;明天的历

史,应该由我们去书写。那么,当我们告别纪念馆的时候,就銓

朝舂明天,历史进发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