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内容页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篇一: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国家的视角》一书很难读,在书中詹姆斯·斯科特分析了极端现代主义的独裁主义国家规划中的各种失败,书中介绍了巴西利亚建设的失败,“美好”初衷为表征的运动何以使城市愈发混乱和背离了和谐的发展轨道?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它的根源。他认为,如果要想取得成功,中央管理的社会规划必须要了解地方习惯和实践知识。

一、追求宏观目标也要考虑微观现实。比如书中介绍管理者为了对某种美学形式的追求(比如宏大的气势、对称的格局、表面上看严整规则的秩序),致使他们未考虑到社会微观层面上的合理结构。比如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建造,从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度看,新建的巴西利亚符合清晰整洁、简单有序的几何美学标准和公平合理、严谨科学的政治理念。然而巴西利亚的规划者尽管考虑到城市宏观水平上的和谐与健康,却忽略了微观秩序上的复杂性。如果强行从地理上将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机构隔离开来,城市微观的社会秩序就被人为地破坏了,人们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都将受到诸多限制。

二、城市具有多样性并不断变化。现代城市设计的最大问题是把一个静止的格局置于丰富的未知可能性上。国家管理者为了控制的方便,往往采取清晰简单、一刀切的运作方式,忽略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复杂的细节。规划者试图将动态发展中的城市束缚在静态的格局之中,然而城市的复杂结构之演变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假设一个勤勉的规划者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他的信息也无法满足所有个体不同的需求,更何况并非所有的规划者都有这样的耐心去收集信息。

三、在考虑规划问题时需留有余地。詹姆斯·斯科特希望人们不要忘记理性和科学的局限之处,注重实践的知识和本土知识,给不可预期的事物留一点余地,给未来的发展留一点弹性空间。勒库布西耶的规划者关注的是整体城市景观形式和将人从一点转移到另外一点的效率,而雅各布的规划者则自觉地给非预期的、小的、非正式的,甚至没有产出的人类活动留出空间,这些活动构成了“有生命城市”活力的关键。所以说尽管城市规划者试图设计和固定化城市,但是城市往往逃脱他们的掌控,总是被居民再构建和塑造。城市建设须具有开放性、可塑性和多样性,这使它们可以满足为数众多的不同目标,包括许多尚未形成的目标。

【篇二:国强民富在何种视角下崛起】

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JAMESC·SCOTT)在其名著《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一书中,通过对不同领域事务的实证分析,作者发现:软弱的公民社会、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以及极端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是导致这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斯科特教授指出参与者视角下的规划和互动会真正导向社会工程的成功和意义实现,从而揭示国强民富之路。

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作者纵横捭阖,从森林木业的现代化谈起,到现代城市规划,再到革命政党执政,最后到村庄的集体化和强制村庄化等。其涉及的范围跨度大,分析的事情也林林总总,但是主要分析点都会落到自上而下的视角、盲目自信的社会工程实施者以及永远处于“被规划”状态的社会工程客体。通过对社会工程过程详尽和深刻的分析,作者令人信服论证了正是这种视角指导下的实践导致了社会工程的失败。并且,作者睿智地洞察到,在正式宣布的规章、运行过程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运行的机制和“地下经济”。而且,也恰恰是这些非正式运行机制,推动了正式规章和机制的生命力延续。最终,作者得出结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任何社会工程都具有有限理性,如果不保证工程客体的参与和推动的话,那么这些工程往往会走向失败,与最初实施该工程的想法是背道而驰。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国家能力的建设问题。作者从政治社会学角度分析国家能力的强弱具体体现在对统治范围内税收收取的精确与否。在结合事例的分析基础上,作者深刻指出,靠从国家视角指导下的自上而下的国家能力建设往往效果甚微,甚至有可能背道而驰。而且,这种视角根本就没有考虑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利益保障。其实,两者有着重要的辩证关系:提升国家能力不等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富裕、幸福的民众组成的国家,其能力一定不会差,并且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大。

书中所分析的事例,无论是苏维埃的农庄集体化,还是极端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乃至貌似科学规划的现代林业,看了之后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些事例就发生在笔者生活的昨天和今天。因此,其主题,对当下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下面,从正反两方面,谈谈笔者看了此书后对当下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

先谈正的一面。看了该书对苏联城市和农庄现代化试验实例分析后,联想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与实践,感觉中国之所以能在苏联解体后发展和崛起,就在于中国走出了一条鼓励自下而上探索改革的路径。自从1978年邓小平复出后,提出著名的“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在保持政治统一前提下,在经济政策上容许、鼓励基层改革创新,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小岗村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农民首创,最终得到政府承认,并在全国推广,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生产力的发展。再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深圳特区、苏南乡镇企业、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无不是中央政府在维护政治权威前提下的放手地方改革取得的成绩。

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和推进,给予地方政府改革的权限逐渐延伸到行政体制、社会福利事业改革等。已经普遍实施的村民自治、闻名全国的“仇和执政模式”等都是很好的证明。中央政府此举极大的调动了地方政府改革开放的积极性,很好的保持和增强了地方政府的活力。

也正是在全国各地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鼓励和放权下,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也因为其尊重地方性知识、地方实践,鼓励地方创新改革,不但没有步前苏联的后尘,还走出了自己的崛起之路。

再来谈谈负的一面,或者说是值得我们警示的一面。当下中国大陆,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进行。一时间,城市里大楼林立,楼层越盖越高,越建越漂亮。让人放眼一看,感觉中国城市现代化程度已经是非常之高。但是,貌似漂亮、现代的城市里,有着大量买不起房的“蜗居”一族,高企不下的房价蒸发了很多民众的生活幸福感;在城市居民享受还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权益时,同一座城市里还有一部分人—城市外来人口,他们为城市做出的贡献不亚于其他人,但是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子女,由于户籍政策、社保制度等原因,都无法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甚至连子女入学都成问题;在快速城市建设中,看似推进“城中村”非贫民化的举动,实质大大损害了居住其中居民的利益,并且也给其他社会群体带来不便;沦丧的社区精神,社会信仰缺失,导致城市暴力犯罪增加。等等,诸如此类问题,正如《国家的视角》一书分析的,不同视角指导下的城市规划对规划者的意义和对居住者的意义不同的。而我们要的是对居住其中的民众有意义的城市规划,是民众视角下的城市化。如此,城市生活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正如《国家视角》一书指出和以上引申两个事例分析,不同视角指导下的社会工程的发展前景是不同的。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其指导下的社会工程试验因缺乏与地方的互动,违背地方实际情况,导致试验往往走向失败。而从参与者的民众视角出发,尊重地方性知识,注重过程的开放性和不断修正,往往会取得社会工程试验的成功。中国当下的得与失也很好的验证了此理,未来的发展就更要以此为警示,从民众参与者视角出发,注重民众的互动,引导未来民众生活更加幸福,国家也更加强大!

【篇三: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作文】

《国家的视角》一书角度新颖,集中阐述了在上层设计和国家控制力思维推动下德、英、苏、巴西等多个国家简单而刚性的林业经济、城市建设、农业与农村改革、税收征管或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失败案例与种种不良弊端。美国籍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是一位从事政治学和人类学研究近半个世纪的著名学者。他以全球的视野、国家的角度平和地分析社会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负面效应,这是我们平常很容易疏忽的一种思考方式。独裁主义、极端现代主义现象,其实在我们当前的国家建设各个方面都有若有若无的影子存在。因此,《国家的视角》给我的启示是,开展斯科特式思考对我们温岭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来说,显然也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温岭人多地少资源缺,区位优势不足,这样的城市其实是很脆弱的。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强调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业绩考核首论GDP,淡化了环境保护、淡化了科学建设,结果陆续出现河道污染、空气质量变差、违章建筑普遍、流动人口暴增、社会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低档设备缺省安全保护装置、全国性流动的农民工摇身一变而成产业工人后缺乏有效劳动技能培训和必须安全常识,导致了机械工人频繁出现断指伤害。

工厂环保措施不足,忽视职业健康预防,导致鞋业刷胶工人出现胶水慢性中毒等职业病危害。

工业性生产出现大量的废旧物品被拆解或者焚烧,导致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源源不断产生。

地方政府把重视税源征管作为重要短期目标,以获取更多的地方可支配财政资源。工厂为获取利益最大化,简化了所有的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以及教育培训。薪酬采用计件式工资,导致工人自身忽略了疲劳作业、环境改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等需求。

走进学校我曾发现,规格一致的教室,穿着统一的学生,网格式整齐划一的四平米教师办公区间。这样的模式简直就像工厂里生产工业产品一样,毫无个性展现和审美培养意义。学校看上去就像工厂无异。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

《国家的视角》启发我们,推进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围绕“沿海开发、城乡融合、产业转型、开放带动、环境提升”发展战略,必须要进行系统、理性地思考,必须要重视对自然的尊重、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对人性的关怀。必须避免和摒弃掠夺式、过度利益化等短视症做法。和谐社会建设,还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思考,尤其是要多一点斯科特式的思考。